6月21日,国家公布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大、复旦等共15所高校入列。加上去年首批入选的南京大学,目前在宁的双创示范基地高校已经达到3所,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
在创业创新方面,南理工和南工院有何特别之处令其脱颖而出?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这与学校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学生的培养全过程、校内充满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有关。
课程新:创业创新培训融入课程体系
不管是在南理工还是南工院,创业创新的培训已经深深植入学校的课程之中。
南理工规划处处长戚湧教授介绍,学校构建了“必修+选修”、“线下+线上”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了由基本课程、创业模拟、专业教育、经验传授4个模块19门课程组成的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有103门,可满足多样化需求,还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开展各种模拟教学活动。
南工院成立了“精英人才学校”,设立创新精英班、创业先锋班、创优示范班,开展个性化的创业创新能力训练。今年毕业的唐华就是个“发明狂人”。外墙清洗机器侠、自动感知遥控暖箱、一种自行车防盗告警装置、一种用于化粪池的智能预警装置……喜欢捣鼓的唐华在大学期间发明了不少东西,在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南工院还出台政策,允许学生用受理专利替代毕业设计。近4年来,该校师生申请受理的专利达1000多项,其中学生占到40%。特别是今年,学校400余项专利中,学生首次超过了老师。
服务全:从政策到经费,全方位支持
两所学校为创业创新的老师、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南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和义博士经过10年研发,成功获得了“细直径氧化锆纤维及纤维板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学校相关部门便主动包揽了申请专利、找投资人等关联服务。“从项目签约、洽谈到后期合同、学校和个人的股份比例等,都是学校在牵线搭桥,校长还帮我在溧水找到了合适的厂房。”刘和义说,如今他的公司年产已达到100吨氧化锆纤维及制品的生产规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下转A4版)
(上接A1版)
南工院建立了创业创新“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新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政务信息、人才培训等服务。
“为了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学院设立了200万元创业创新种子基金,每年遴选一批项目支持其创业孵化。”南工院党委书记孙爱武介绍,孵化项目团队最高可获得5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学校每年创业创新教育经费投入都达400万元以上。
牛人多:涌现一批创业达人,多个项目成功转化
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的推动下,南理工和南工院涌现出了一批创业达人,多个研究成果成功转化。
南理工2012级学生谷敏骏近日忙得不歇,他的公司是一家集信息系统软硬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主打产品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监控。
“我们的产品可对图像范围内的所有人数进行监测,对身体剧烈运动或接触等异常行为可智能识别、抓拍并报警。相比同类产品,准确度提高67%。”他介绍,由于创新性地融合人脸识别技术、心率监测技术,该产品受到客户广泛好评,并被省纪委上墙试用。
“刚刚从宿迁回来,在当地小区布设智能餐余回收箱、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南工院2013届毕业生云曙先现在的身份是智能垃圾分类处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位在学校就研发出智能垃圾箱、成功创办公司,将垃圾箱摆上天安门的小伙子不仅和垃圾结了缘,而且还越做越大。
“垃圾分类是方向,市场前景大得很。”他说,“按照目前的进展,今年的年订单量应该超过7500万元。”
学生们创业忙,老师们创业更牛。南理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杨静宇教授在无人驾驶车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与一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车不一样,我们的机器人是在复杂环境下活动的,在没有路的情况下得找到路。”杨静宇说,这项成果获得了中天引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认可,去年8月,双方合作成立公司,从事无人驾驶车辆及相关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南理工将高水平建设环南理工创业创新街区,着力将基地打造成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聚集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示范地、军民融合发展的策源地。南工院则将依托创业模拟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校外创业创新实践基地,探索建立学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的“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通讯员 杨萍 杨雨慧
供稿:图/文/编辑/校对/审核/